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向

发表时间:2024-02-13 22:58:32 来源:党建之声

  以上我们从战略思维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遵循的基本理念。进而我们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任务,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和实践原则。

  从实际层面考察,生态文明既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也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既有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和战略目标、路径选择的统领关系,是“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导航仪和方向标;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5] 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应成为新时期发展的策略选择的总方向、总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既涉及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文明制度、生产关系,更涉及现实的经济基础。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就是着眼于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之所以说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生态经济是一种通过模仿自然ECO的资源循环利用原理,构建生态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变废为宝,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显然,这体现了生文明建设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同时,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生态经济生产力,又客观地要求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必须随之而进行生态化变革,直至构建起适应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态文明大厦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生态经济基础之上,它才能巍峨挺拔、生机勃勃,承载起人类可持续幸福繁荣的梦想。

  1.按循环经济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夯实生态经济基础,发展绿色生产力,首先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它是生态经济最重要的生产力布局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是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节约世界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控制消费、节约世界资源的方法,旨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废物通过反馈或封闭利用慢慢的变少,最终形成“零排放”;“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价值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显然,以循环经济原则布局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微观层次上来说,它包括在企业建立小循环模式,使每个企业在寻找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的替代上,在工艺流程、技术支撑、人员与设备配置,生产的全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上,都要立足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和严控对环境的污染,构建企业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生产方式。从系统中观层次上说,它包括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中循环模式即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种植养殖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模拟自然ECO食物链原理,把一定地域内的不同工业公司间,以及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上下游关联,建立起产业系统内的闭路循环链条,实现废物资源化、废品产业化、废热废气能源化,达到物质、能量的充分的利用,向系统外实现零排放的目标。生态农业园区在中国农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例如,在中国北方推广的“大棚、猪(畜禽)、沼、菜”模式和在中国南方推广的“猪(畜禽)——沼——粮(菜、茶)农业模式”,“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稻鸭共生”模式,“猪——沼——鱼——鸭(鹅)——草”模式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有机食品生产模式。饲养畜禽产生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成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沼气供农村居民照明、烧饭,而沼气池中的废渣废水,成为大棚蔬菜种殖、大田粮食生产、旱地茶果种植的有机肥料。这种通过农业生产系统中把各种废弃物重新投入系统内变成营养的东西的循环运动,把人、土地、动植物和农户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绿色经济循环体系。在当今中国,以生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种植养殖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从系统宏观层次上说,即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建立资源再生系统,废物分类、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只有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上都协调行动起来,生态经济生产方式才能在全社会确立和运行。

  2.以产业生态化、高级化为方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加,2010年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一跃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光耀全球。然而,透过辉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十分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既没有近现代工业基础,又没有资本积累,再加上遭受长期的国际封锁,所以,经济稳步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内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向重化工业的高投入。很长一段时间把经济稳步的增长作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重速度、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低度化的产业体系和技术结构——即以低技术水平和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以传统耕作方式与高化肥、高农药支撑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以及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廉价劳动力或各种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很久仍然以代工者的角色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制造加工环节。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的主体部分,如纺织印染,有色冶金、金属材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建材、化工、汽车、造船、机电设施、电子电器、IT产业的硬件制造等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大多数仍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上的含金量低、附加值低、环境污染大的劳动密切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显然,这种“低端锁定”的“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正是我国当今高能源、资源消耗以及高排放、高污染的结构性根原,也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的结构性根源。因此,,以产业生态化、高级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的根本性战略性措施。

  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寻求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平衡发展,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以此来实现绿色发展。产业高级化的本质是突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通过人力资本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挺进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研发技术设计、材料采购、创造品牌和销售终端等高端环节,改变国际经济分工格局,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状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的70%在工业公司,所以产业体系生态化、高级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点在工业,在于坚定不移走绿色工业化道路。从三次产业体系的比例关系看,关键是加速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环节的绿色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同时着力夯实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看,应抓住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有利时机,抓紧对现有工业存量进行生态化改造,推进清洁设计、清洁生产、清洁管理、清洁消费和循环经济模式,全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同时大力改造传统的交通、物流等第三产业和传统农业,使之转型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夯实我国生态经济基础,一方面要对国民经济的存量结构可以进行大规模生态化、高级化改造升级;另一个方面要全力发展战略性生态化新兴起的产业。新世纪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一定要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节能环保,成长潜力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并对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质。结合中国国情,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关键是高新技术、生态技术体系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要通过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市场环境培育,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我国21世纪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我国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

  4.强本固基生态农业,加速构建“天然碳汇”生态屏障。中国地域辽阔,13亿人口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必须立足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和海洋。所以,强本固基生态大农业(含林业),切实增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江河的碳汇功能和食物产出功能,从宏观上构建起我国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碳汇生态屏障”,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下力气推动传统农业的生态化、高效化转型。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还是依靠高强度地施用化肥、农药加上良种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维持了粮食的“九连增”,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农药、化肥的大规模超量施用,不仅造成了粮食污染物残留,土地生产力下降,还造成土地、水质的面源污染,加上农村工业化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所以,全力推动农业的生态化、高效化转型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开发和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无害化肥料、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体系,建立起包括生态化农、林、牧、鱼、加工、贸易在内的大农业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减轻污染,保持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产品安全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第二,我国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潜力巨大。它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增加我国人民的海产品供给和发挥海洋的碳汇功能,意义十分重大。第三,应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坚持全民植树造林,继续增加森林碳汇。第四,继续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的碳汇功能,蓄水功能和其他生态功能 。

  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需要重新认识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所以,生产与消费就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人们的长期认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日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资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的日益加深,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分工协作已成为常态,市场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有什么样的消费市场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生产动力,消费越来越成为引领生产的决定性力量。当今蔓延于全球的贪欲性、炫耀性、挥霍性高消费方式正是造成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所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仅仅从生产环节上节能减排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治理高消耗、高污染从生产过程前移到治理异化消费上来,从最终消费上促进消费生态化变革。

  消费生态化的本质,是消费模式、消费文化的生态化定向改变。是指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协调基础上的健康、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在消费观念上,认识到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情,而是事关自然生态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所以,其消费结构必须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的需要相适应,必须倡导正当需求消费,反对浪费性过度消费,既要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又要符合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要求。因此,促进消费生态化变革,需要转变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消费文化;需要加强促进消费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全社会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生态提升,不断引领全社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生态化进步,进而建立起支撑生态消费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全力引导产业生态化改造,不断丰富与生态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生态良好、公平正义、民生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新凸现的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政府是否具有明确坚定的绿色发展、执政为民理念,是否制定和执行了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 、制度、政策,是否具备了推动绿色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提高现代政府的绿色服务与保障公平正义水平的必要条件。

  当前,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高效、廉洁、绿色的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目标,首先,要通过政府的绿色发展的策略,绿色技术与产业等政策,绿色采购与消费政策,绿色GDP核算制度改革,绿色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以及绿色金融,绿色税赋,绿色市场准入等等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通过公务员自身的绿色消费方式,引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同时,要通过完善国家企业与个人的自主创新机制,激活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绿色发展提源源不尽的绿色技术支持。第二,大力加强保障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制建设。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确实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财产权利等等。同时要确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法律规制,要确立底线公平,实行最低标准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当前要重点推进:(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益。(2)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3)加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增进全民福利,让社会全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4)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5)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6)建设覆盖城镇和乡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等。(7)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通过上述努力,维护公平正义,调动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人与人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5]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