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发表时间:2023-11-17 05:14:17 来源:企业公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大幅度的提高。根据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3.9%,可望在2030年达到70%。

  绿色发展需要城乡并重,从空间上看,农村地区广袤,是绿色发展的对象和载体;从动力源泉上看,城市人口密集,是生产、消费、创新中心,是绿色发展的重心和导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逐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客观需求。我们讲实施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摸清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匹配关系,统筹谋划国土利用格局。并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分类引导城市生态修复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生产水平为总体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平稳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发展也逐渐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过渡到存量提质阶段。此时,提出城市更新行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城市作为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汇集能源资源的空间载体,是国家推动落实加速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场景。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家园。将城市更新与绿色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物质环境的绿色更新与城市社会软环境的绿色重构相统一,实现功能复合、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城市更新模式。

  同时,要改变以往“高强度建设、高污染消耗”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全力解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促进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化流动,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好现有存量用地,提升单位用地产出效率,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和综合研判,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制定更为客观、合理的发展规划,将绿色城市更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逐步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拓宽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推动低碳社区更新,培育壮大绿色城市更新产业,完善城市更新机制,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党中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开展。

  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所贡献的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前,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潜力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40%,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城市是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2021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进县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都是在为节能减排做出努力。

  回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最初大多走粗放型发展道路,到后来才相继形成各具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例如哥本哈根是著名的低碳城市,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该市预计在2025年达到100%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目标;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则通过完整的低碳生活制度来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前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府规划和政策引领、践行低碳社区建设的英国伦敦转型模式;二是项目引导、市场搭台和社会参与的日本东京低碳社会建设模式;三是规划理念先行、绿色节能引领的丹麦哥本哈根“碳中和”模式等等。这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具备极其重大借鉴意义。

  为此,要坚持节约优先,逐步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要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早在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就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试点工作;2012确立了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庄等29个城市和省区成为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2017年发改委发布第三批45个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国家发改委三批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共计87个,经过10年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以第二批试点城市北京为例,建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后,北京市“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0.7%提升至2019年底的74.1%,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3%。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地区发展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7月6日,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再次指出:“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黄浩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