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地产先行”风景名胜惨遭破坏(6)

发表时间:2024-04-04 15:33:05 来源:浩瀚游戏中心app

  实践表明,“免费西湖”不仅带动了杭州市“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增强了杭州的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声誉。

  记者站在瘦西湖熙春台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而出的优美曲线将视线带向天际,十分流畅和舒展,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张锦秋评价说,这里是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扬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流说,为保护瘦西湖流畅舒展的天际线,规划部门严控湖区周边的建筑高度。扬州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个巧妙的“土办法”———放气球。

  瘦西湖周边哪里要建新楼,相关建设部门都会到扬州市气象局去租气球,然后规划、建设等部门一起派人按设计高度、在建筑物开建的位置向空中放飞,其他工作人员则分散在瘦西湖的白塔、玉亭桥、二十四桥等主要景点向气球方向眺望。气球消失在瘦西湖视野的位置,就是建筑允许达到的最高高度。这确保了未来新建的建筑不会破坏景区的天际轮廓线,也确保了站在瘦西湖任何一点上都看不到一处高楼。

  2006年,扬州迎宾馆扩建新楼,设计高度为23米,但经过“放气球”试验,最后“砍”至18米。

  为打造“秀美扬州”的城市品牌,扬州市规划部门制定了一部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控制规划,将从城市发展和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及整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保护。

  “保护古城对市民而言,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保护城市的根脉。”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叶善祥说,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内有扬州古城13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扬州借对古城的发掘和保护,使市民对扬州的城根文脉有了清晰了解,增加了一份“我是扬州人”的自豪和建设保护古城的文化自觉性。

  扬州市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规,出台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先后发掘出西门、东门、北门和南门等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对老城区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沿街建筑进行整治,保持街巷的原名、走向与格局,维护原有尺度和空间布局,体现古城富有传统特色的“鱼骨状”街巷体系。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旧建筑,以前觉得是包袱,现在发现是财富。瘦西湖景区旅游高峰时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达600万元,把古城、古河、古景保护好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来旅游,这等于是在城市中造了一台‘印钞机’。” 瘦西湖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峰说,“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正被逐渐证明是古城保护的一条不二法则。在古城问题上,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

  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瘦西湖在国内的品牌不断的提高,去年获得江苏省唯一的文明风景旅游区,被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旅游示范区,扬州市被联合 国 授 予 “ 最 佳 人 居 城 市 称号”。

  2009年,电影《非诚匆扰》让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名声大噪———五分钟、三个景点的镜头,使西溪湿地的游客呈爆炸式增长。统计表明,2008年,西溪游客为80万,旅游收入为4600万元,而到2009年,旅游人数猛增到306万,旅游收入超过一亿元。

  慕名而来的游客没有失望。当他们在曲水寻梅、渔村烟雨的美景里,坐着手摇船领略清代诗人厉鹗笔下“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胜景时,绝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一片养鱼养鸡养猪、垃圾污水横流的城郊农村,当时甚至连许多杭州人都不知道西溪湿地为何物。

  西溪湿地工程范围内共有10个行政村、五万人居住,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高密度地养殖了大量鱼、鳖。大量的生活排污、养殖排污、企业排污等严重地影响了西溪的水质,水质逐渐恶化为劣V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千年历史的西溪湿地仍占地6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2002年,西溪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当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也在不断流失。

  2003年,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真正开始启动。杭州市遵循湿地保护国际公约,确立“积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最终找到了一种“湿地+公园”的模式,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建成开放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实施以来,总计拆迁居民4000多户,搬迁企业和事业单位160多家,拆除建筑100多万平方米。在七年中,西溪湿地坚持修复自然生态,湿地内植物从以前的22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1000多种,芦苇、野荚白等高草湿地型群落和狗牙根、结缕草等低草湿地型群落得到了恢复,形成了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同时,西溪湿地鸟类已由79种增加到126种,占杭州市鸟类总数的50%。西溪水质也提升了两个标准。

  西溪湿地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渊文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旅游服务产品,是一个特殊的旅游综合体。

  对此,杭州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汤海孺认为,西溪湿地走的是“金镶玉”模式。所谓“玉”就是西溪湿地,所谓“金”就是围绕西溪湿地建设的综合体。

  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兼具观光、美食、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

  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亚太事务高级顾问雷光春博士在考察了西溪国家湿地后认为,西溪湿地延续千年的湿地景观(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是当地居民与湿地ECO和谐共处的典范,也是“湿地公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具备极其重大的国际意义。

  近年来,依托周边丰富旅游资源而建的旅游地产,在中国的每一个省份、甚或每一个城市都有迹可寻。这两大拉动内需的热点行业组合在一起,原本应产生双赢效应,却因为有破坏生态、罔顾民意之嫌,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招致了诸多非议。

  正如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所呈现的种种乱象 ———众多旅游地产项目一哄而上,角色定位不明确,开发规划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对生态效益的考量,使风景名胜区出现了扭曲的产业化定位,背离了公益开发的方向。

  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停下发展的脚步。但问题是,地产是不是发展旅游的最终和最好形态?究竟是地产为旅游服务还是旅游服务了地产?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景观生态是其发展的第一生命线,保护好自然风光、人文建筑、民俗风情以及文化艺术等各种核心要素,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是有源之水。试图以地产代替多元化、综合性的旅游开发,或是仅以旅游的名义圈地盖楼,不但透支了旅游产业的未来,对各种名胜、风景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且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承受的损失。

  如果说商业资本有攫取利益、追逐暴利的本能,那么地方政府对此类事件的放任、漠视及失察则难辞其咎。任凭地产商们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圈地造楼,大肆侵占、破坏自然风景,既体现出政府职能的失落、管理手段的缺失,更表明许多地方政府在不正确的政绩观驱动下,对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维护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失范的市场行为规范的失控。

  因此,在遏制地产透支旅游、保持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问题上,地方政府负有首要责任。必须对旅业和地产行业的发展有全局的观察与考量,坚持长期利导政策,注重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好旅游地产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避免任何地产或旅游项目破坏自然、人文资源。同时健全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提高旅游地产开发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水准,切实做好旅游地产发展的领路人。 (记者刘国政熊湘怡孙彬裘立华李倩明星李丹徐冰)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