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苗莉、李正莉: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的内核与外延

发表时间:2024-03-04 07:00:39 来源:森林培育

  新文科建设源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下简称“四新”建设),倡导对文、史、哲、法、经、管、地等传统文科学科进行知识重组,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以及高水平人才教育培训与人文精神的传承。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知识边界与排他性。但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内核和外延不是绝对固化的,而是动态演化发展的。旅游学科本身具备交叉学科基因,新文科建设工程可视为重新审视旅游学科建设的契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学科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怎么样保持本身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创新性和可延展性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在分析旅游学科建设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对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如何塑造自身内核与拓展学科外延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1.旅游学科逐步从多学科、跨学科向交叉学科转变。旅游学科具有多学科属性。旅游管理专业最早根植于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随着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旅游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凸显。旅游学者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全面地认识旅游现象,逐步形成学科内部广泛认可的概念体系、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并据此为旅游教育、旅游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机构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撑。旅游学科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效益日益提高。而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的出现赋予传统旅游业变革性动能,旅游新现象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学科亟须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深层次地融合,构建用于指导解决各种新现象新问题的新理论框架。

  2.传统上行业导向的专业设置可能会逐渐难以承载学科的未来发展。在学科成立初期,旅游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以行业(如酒店、餐饮、旅行社等)作为学科建设的背景依托具有一定的阶段特征,并被广泛接受。但随着旅游学科发展逐渐成熟,以行业细分来设置学科专业和开展旅游研究是否仍然适用学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一方面,随着旅游新业态的涌现(如共享住宿、康养旅游、虚拟旅游等),旅业的新兴细致划分领域慢慢的变多,旅游、酒店和会展这3个主要子行业远不能完全覆盖。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之于旅游学科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学科如仅依托自身子行业或企业活动的特殊性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缺乏从科学内涵的角度深挖学科内核,恐怕会制约旅游学科未来发展。因此,发挥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自觉,打破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内部隔阂,探寻旅游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内核这一诉求愈加迫切。

  3.旅游学科的原生性理论创新和知识外溢有待加强。旅游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旅游学科的原生性理论创新和知识外溢还有待逐步加强。沿着谢彦君教授对旅游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阐述(图1)不难发现,旅游在大多情况下被作为其他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场景,而本属于旅游学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并不是主要由旅游原生性的研究本身加以定义、指导和衍生的。旅游学及其下设的分支学科缺乏相对独立且平等的学科话语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轻易造成旅游学科在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时,呈现学科交叉缺位和学术权威缺失的局面,进而限制旅游学科的学科性和知识外溢。因此,旅游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想要逐步增强对自身的学科性建设以及对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的理论指导,有必要先解构旅游学科内核和拓展学科外延,加强旅游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创新和知识外溢,使旅游学术共同体在学科之林中获得广受认可的学术权威和话语权。

  1.聚焦学科内核,寻找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与突破点。以旅游学科所属的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为例,作者觉得旅游学科的内核为“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从其他学科视角出发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从旅游学科知识生产的方面出发,学界将“体验”作为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已达成一定共识,且旅游科研活动的研究对象包括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活动及其规律。该体验是旅游者个人在旅游全过程中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的一种经历,包括身心体验、商品交换、社会交往、空间行为和文化交流等。因此,旅游学科知识生产的“体验”内核,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由旅游的核心属性所决定的。从旅游学科知识消费的方面出发,旅游学科的内核为“服务”,包括服务于国家战略、旅游及相关行业发展以及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等。因此,将“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视作旅游学科的核心属性之一,这既符合旅游学目前归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现实情况,也符合世界经济向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

  2.拓展学科外延,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知识外溢。拓展学科外延即扩大学科研究对象的范围。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融合新业态的出现,为旅游研究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有助于旅游学科外延的拓展。

  一方面,旅游学科可将“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这一内核外延化,融合到管理学下设的近邻学科领域,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旅游学科可与管理学下设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近邻学科交叉融合,在保持学科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丰富自身研究领域,增强对近邻学科的知识贡献,形成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旅游学科可立足“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这一学科内核,以独立且平等的学科姿态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以多分支体验为核心、拥有自身学科知识边界的学科体系。如上文对图1的认识有一定道理,笔者考虑将图1所反映的旅游学科和其他学科在旅游研究上的相对位置做调整(图2)。如此,旅游学科则是以“体验”为知识生产内核,多分支体验(包括身心体验、审美体验、商品交换体验、社会交往体验、空间行为体验和文化交流体验等)为内容的拥有自身知识边界的独立学科。在旅游学科内部所形成的基于“体验”内核的各分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过程中,旅游学科拥有平等的学科地位和完整的学科内核。在此基础上,旅游学科及其各分支学科才有机会形成自身特有的研究领域,从而进行学科知识生产和创新。此处对旅游学科的“服务”内核不再赘述。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在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时,可聚焦“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这一学科内核与涉及研究主体体验或社会服务的学科展开交叉研究,创新学科知识生产和知识外溢。

  随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旅游学科的“体验管理与服务管理”这一内核除了可与传统文科学科交叉之外,也存在与“医学”“农学”“工学”等大类学科相融合的诸多可能,如“旅游+医学”“旅游+休闲农业(农业学下设专科专业)”“旅游+建筑学(工学下设本科专业)”等。总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学科建设需积极实现从“立足旅游看旅游”到“跳出旅游看旅游”,再到“携手非旅游共看旅游”转变,主动探寻学科交叉融合契机,建立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旅游知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学科知识体系,助力旅游学科理论创新与知识外溢,服务于社会需求和旅游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苗莉,澳门大学综合度假村及旅游管理学系主任、教授;李正莉,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 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